这是一个上网成风、无网不胜的时代。 这是一个文学黯然、小说落寞的时代。 那么,火爆之极的网络与悄然褪色的小说“联姻”,会有怎样的果实呢?
以上摘自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网络周刊共同推出的一项文学计划的前言。该计划试图开展全球华人网络中篇小说接力创作。不管这个计划结果如何,前言对当前网络火爆和小说落寞的判断基本是准确的。作为中篇小说的主要载体——文学期刊自然也日渐清冷。
用网络来给小说加温的想法的确不错。在网络游弋了一段时间后,我以为网络时代的文学期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上文学期刊严格地说,分成两大类。一类为现有的注册登记发行的文学期刊的电子版;另一类为个人或小团体自己创办的专供网上阅读的非正式文学期刊。
第二,文学大致处于网络的边缘,文学期刊在网络中的份额已经固定。自然,这里讲的是一个相对概念,从绝对意义上讲,文学自身会发展壮大的。
我们按下搜索键,在网海中寻觅,就会发现西方语言网页有五千万个,所有中文网页只有两百万个,在全部中文网页中,与杂志有关的网页是73105个。在中国内地的中文网页中,与杂志有关的网页是18211个,与文学有关的网页是7946个。就在这7946个网页中,还充斥着大量的非文学网页。通过“263”搜索网上的杂志时,你会发现只有《女友》等44种中文期刊,绝大多数还是社会、经济、消费时尚类刊物,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杂志,还有一些不能浏览。
回想文学旧日的辉煌,不能不让人感慨,往远处看,从《诗经》开始到《红楼梦》,几千年的中国典籍几乎都可以囊括进文学的范畴。古代的文学几乎就是一张大网,网住了哲学、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往近处看,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期刊一度极度兴盛,人们排着大队等着新的一期文学刊物的出售。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经历使大家有了共同的阅读热点。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科越分越细,人们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划分也越来越细,网上的非文学内容自然飞速增长,而文学不管怎么增长,都只是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增长。
此外,现在的文学发展速度还太过缓慢。近年来,文学显得比较消沉,期刊的主办者往往同时瞄准现有的文学名人,而这些名人的个人生活积累一旦淘空,便不再具有震撼力和新鲜感。办刊者固守着很多旧有的文学观念,扼杀了许多文学新人。再加上既有的许多主力作家不求上进,不再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司马迁一般精细研究经济、历史和社会变迁,创作时很难迸发激情,他们的见识和见闻都大大落后于时代,作品自然显得陈旧和乏味。
第三,网上文学期刊的及时更换是其发展的关键。在极少数的文学期刊中,一些网页上陈旧的信息也阻断了许多网友对文学的热情。在“网络文学”网页上,大型文学刊物《钟山》竟然是1998年第2期的内容,自1998年2月19日至1999年9月1日晨,访问者一共2657人。在这期刘震云的小说《故乡面和花朵》中,“第四章”错成了“第四掌”。
当然,也有比较理想的期刊网页,这就是“龙源网上书店”。龙源公司是一家加拿大注册公司,曾经有一网打尽中文期刊的想法,并为之做出了许多努力。关于网络时代的期刊阅读及订阅有自己一整套的办法。在“WWW.qikan.com”网址上,完整地列着诸如《当代》、《十月》等文学期刊的龙头刊物,并且和原刊物的出版时间相差无几。尽管该网有较高的入网费,但它的入住率还是名列前矛的。
国内还是有几个较好的文学期刊网页。如《萌芽》,已经提前一个月列出了1999年10月号的内容。《天涯》列出了1999年第5期的内容。
第四,网络的发达促使各文学刊物定位越来越精细。
《当代》杂志的编辑一向因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这就是直面人生,走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前几年,西方大量的文学观念冲击着文坛,表达方式的创新及字和词的重新组合成了很多文人追逐的时尚,不知所云的句子连篇累牍地堆积出孤独、寂寞等时髦的感觉。而《当代》依然我行我素,刊发了《芙蓉镇》、《老井》、《白鹿原》等有厚重感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社会的赞同。
在网络时代,如《当代》这样追求特色的文学期刊又该怎么走呢?我以为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注意。
1.读者定位的精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网上刊物《橄榄树》宣称自己是“颇有个性”的文学刊物。网上刊物《花招》宣称自己是从“女性视角”去看待社会人生。网上还有专供白领女性阅读的文学,专门讲一些个人心情故事的文学角落,点击次数都比较高。新出现的文学刊物往往从定位上与旧的文学刊物争取读者。这一点,从《佛山文艺》上也看得很清楚,它已经把自己办成了打工者的精神家园,也就因此拥有了几万打工的读者群。
2.依靠文学的扩展来扩大文学期刊的读者群。《天涯》杂志创办的“民间语文”栏目已经牢牢地吸引住了众多读者。在“民间语文”上,你能看到很多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民间文章。当年一个外国人递交的一份坚决要求参加革命的决心书声情并茂,1973年农民夜校教材又让人忍俊不禁。《萌芽》上倡导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反响更是不错。王蒙等文坛盟主参加评判,作家出版社出书,优秀选手甚至被某大学看中而上了大学,如此效益,自然吸引了大批望子成龙的家长的目光。
3.增强文学期刊栏目设置的吸引力。文学期刊以“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来设置栏目的手法已经让人有千刊一面的感觉,一些期刊便开始了改头换面的尝试。《大家》有“凹凸文本”,《天涯》有“民间语文”,《萌芽》有“校园清泉”、“个人档案”……鲜活的栏目设置总是显出更多的生气和追求。
4.非正式文学期刊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许多非正式文学期刊的作者都是不吐不快的有真情实感才写作的人,他们的文章便显得更有内容和思想。由于这类刊物作者和读者的年龄和层次,他们的作品更能体现主流社会的一些趋势。文字的鲜活和随意似乎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阅读心理。
历史上,每当文学走向没落和消沉,总是向民间去吸收营养来重振雄风,网络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这种可能。网民大量的生动而有所思有所感的文字比现有的文学期刊上的文章往往更有感召力和活力。而网上大量的文字垃圾又令阅读者败坏胃口,这就需要职业编辑去疏理挖掘,去粗取精。也许,这就是今天文学期刊编辑的一个重要责任。也许,这也是网络时代文学期刊发展的一个方向。